作者:任飞帆
[ 斐济 ] 阿帕伊蒂亚 • 拉瓦加 • 马克纳威 [ 斐济 ] 阿特勒尼 • 卡鲁玛拉
在联合国总部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现场嘉宾正在热议一种神秘植物。斐济、莱索托、老挝、尼日利亚等国的官员对其赞不绝口。这种植物就是中国科学家历经数十年研究培育出的菌草。
什么是菌草?几乎所有人都会打个问号。
菌草是草的一个新类别,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它的叶、茎、根都能被多样化利用,既可以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又可以做菌料培育菌菇,还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形成“草”“菌” “畜”三物的循环方式。
位于南太平洋的斐济共和国旱季牲畜缺乏饲料,菌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中国无偿将菌草技术援助给斐济,一方面,让当地百姓学会了种菌草喂牲畜;另一方面,教会他们将菌草粉碎制成菌袋,再用菌袋培育食用菌和药用菌,自己食用或到市场上销售,使菌草真正成了这里百姓的脱贫草、致富草!
斐济只有旱雨两季。每年旱季来临,中西部地区青饲料无法供应,牛羊掉膘严重,养殖户只好降价抛售,经济损失较大。旱季饲料匮乏成了影响斐济养殖业发展的大问题。
菌草植株高大,环境适应力强,产量高,粗蛋白含量相当于青储玉米,牛羊特别爱吃,非常适合作为斐济旱季的饲料。
植株高大的菌草
为帮助斐济种植菌草,专家们克服重重困难从中国带来19株草种,又将每株草种一分为二,精心培育了38株菌草苗。如今,这38株菌草苗不断繁殖、扩大,不但繁衍出百亩草原,还源源不断地为斐济全国提供菌草苗。这促进了菌草种植面积的扩大,保证了旱季牛羊青饲料的供应。
斐济远近闻名的杨嘎拉牧场,占地约3000英亩,是斐济重要的肉牛、肉羊供应基地。几年前,每当谈起牧场的经营情况,总经理艾德里安•拉姆总是摇头叹气。
菌草种植区示范园
那时候,牧场每到旱季就被青饲料短缺困扰。于是,他们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7英亩菌草。几个月后,菌草生长茂盛,郁郁葱葱,洪水浸泡不倒伏,旱季来临不枯萎,可以全天候“通吃”,长期困扰他们的青饲料短缺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实实在在体会到菌草的好处后,牧场员工们在中国专家帮助下,掌握了菌草扩大繁育技术,将菌草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英亩。
如今,牧场存栏已经从仅有1000余头牛提高到5700余头牛,300余头羊。拉姆兴奋地透露,牧场计划将菌草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英亩,并大幅增加牛羊存栏数。他们已经申报了有机牛羊肉认证,下一步还打算出口肉牛呢!
菌草不仅受到大牧场的青睐,也得到小农户的钟情。默罕默德•萨喜姆在楠迪有几十英亩场地,养了60只山羊,110只绵羊,还有60头牛。以前,一到旱季饲料短缺,他的牛羊草不够吃,体重都会降二三成,让他非常心疼。项目专家们免费给他菌草的草种,又教会了他种植技术。“现在,菌草旱季都长得老高,牛羊吃得膘肥体壮。”萨喜姆掩饰不住兴奋地说。
“斐济不适合种菇类。”这是之前一个外国专家留下的断言。长期以来,斐济没有自己的食用菌产业,只能依靠进口。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打破了这种断言。这也难怪时任斐济农业部部长伊尼亚•塞鲁伊拉图先生格外重视,曾前前后后36次前往楠迪研究站视察菌草项目。
菌草技术来到斐济,解决了种植蘑菇的菌种和原料问题。但要成功种出蘑菇,还得先解决那个传统难题:怎样克服当地不适宜菇类生长的气候条件?专家们想出了一套好办法。
温度太高怎么办?在选好品种,选择适宜季节的前提下,挖个40厘米深的菌菇种植沟,把菌袋排在里面,再盖上一层薄薄的土“被子”,靠树荫遮挡直射的阳光。
空气干燥怎么办?定期给菌袋上的土“被子”洒水、盖薄膜保湿……
没有出菇室怎么办?椰子树、芒果林就是天然的菇场。
种植菌菇农户丰收
这些看似土得掉渣的方法,却让当地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起。
短短几年,斐济的菌草菌业逐步发展起来,许多当地人自己第一次种出了菇,赚到了钱。斐济无法种菇的历史终结了。一朵朵菌菇成功培育的背后是中斐两国的精诚合作。迄今,斐济已栽培100多万袋菌菇,产值达500多万斐济元(折合人民币1600余万元)。
尽管土法养菇成绩斐然,但项目组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还帮助斐济建设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如今,走进中国援建的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一条年产300吨的菌草菇生产线映入眼帘。自动搅拌机、装袋机、锅炉和真空高压灭菌锅、无菌接种线、环境自动控制的培养和出菇系统……先进设备应有尽有,示范中心已成为太平洋岛国菌草菌业升级发展的“摇篮”。
这一天,纳维拉瓦村里突然响起了悦耳的歌声。
起初,是一位长者的独唱。他穿着布拉衫,银发白须,面容慈祥。清亮的歌声仿佛是从天边飘来,又好像是泠泠的山泉,悠扬清雅。
后来,独唱慢慢变成了合唱。人们都站起来,表情虔诚。没有指挥,没有伴奏,但大家依然是那么的默契。虽然项目组的专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语言不通也没关系,因为音乐就是世界通用的最美的语言……
这是发生在第20期种植技术培训班上的一幕。村民们在培训结束后,以真挚的歌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专家的感激和留恋之情。
这样的培训在当地举行了很多期。教室没有桌椅,讲课的、听课的都席地而坐。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热情,专家们讲得认真,村民们也记得仔细。
为了帮助斐济人民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项目组的专家们经常深入偏远地区进行示范种植、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道路崎岖不平的山区,漂洋过海才能到达的偏僻小岛,处处都留下了中国专家的身影。
“一颗花蕾将孕育出千百万个果实。”这是斐济著名的谚语。一株株种草,也孕育出千百万的菌草、菌菇,植根斐济大地。小小的种草结下的不只是果实,更有友谊和深情。
在斐济,上至总统,下至百姓,对此都感同身受。
第34届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及太平洋区域会议在斐济楠迪举行期间,斐济总统乔治•孔罗特专门到菌草项目的展台,与在场的中国专家一一握手。
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
总统拉着专家组组长林占森的手,十分自豪地对在场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说:“这是菌草项目的专家组长,是我的老朋友,他是个好人。菌草项目在斐济发展得很好,对斐济帮助很大。”
菌草技术诞生于中国福建,巴布亚新几内亚是菌草技术对外援助的第一站。
2000年,中国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签署了菌草技术项目协议书。东高地省许多农户都通过菌草菇项目获得丰厚收入。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国防部部长卡拉尼甚至把自己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并在报纸上公布。
从那时候起,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菌草,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
有人说她是野草
有人说她是生命
她是食物,她是药物
她是希望之物……
这是一首由莱索托女性菌菇合作社自创的莱索托民歌,歌唱的正是菌草。莱索托全国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无偿提供菌草技术援助,使得数千名莱索托民众能够通过种植菌草,逐步摆脱贫困。
斐济风光
目前,卢旺达、厄立特里亚等13个国家建立了菌草基地,这株神奇的“绿色使者”已经在那里生根发芽。菌草技术作为中国对外援助技术已传播到106个国家。伴随着菌草种植面积的扩大,友谊的种子在更多国家播撒,不仅带去了遥远东方国度的善意和温暖,也种下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项目概况
菌草技术是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发明的一项由中国人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中国在菌草技术领域援助斐济项目主要包括两部分——技术合作与援建技术示范中心。
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目前已开展两期,一期技术合作成功进行了8个食药用菌品种的示范生产,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药用菌的历史。二期技术合作于2017年12月启动,为期3年。援助内容包括派遣11名技术专家在斐济开展技术援助工作,在一期基础上扩大菌草示范种植,生产食药用菌,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等,帮助斐济建立菌草产业。
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包括建设菌草加工车间、实验室、培训教室、学员宿舍等设施,建筑面积约3100平方米,苗圃面积约2万平方米。
中国援助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对斐济增加就业、发展农村经济、消除贫困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2月,斐济农业部把“优化利用菌草提高畜牧业生产力”作为促进斐济农业发展的5项新举措之一。该项目得到斐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斐济总统孔罗特、总理姆拜尼马拉马均视察过示范中心并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菌草技术合作是好项目、中国援助人员是好朋友。